《红河三绝——乌铜走银·紫陶·锡传统手工艺品展》在楚雄州博物馆开展
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,促进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发展,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《红河三绝——乌铜走银·紫陶·锡传统手工艺品展》于8月3日在楚雄州博物馆1号展厅开展。

本次展览以堪称红河三绝的石屏乌铜走银、建水紫陶、个旧锡传统手工艺品为展示内容,通过图文展板、实物精品、视频播放方式向观众展示三项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、流程、传承、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。让观众零距离了解红河优秀儿女的手工绝技,感受传统手工艺人锲而不舍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与博大精深。


乌铜走银制作技艺
乌铜为我国传统合金金属之一,乌铜走银为云南特有的金属制作装饰技艺,即用银(或金)熔液在乌铜上“走”出各种图案纹样,经裁截、焊接、捂黑、打磨成各类工艺品。其技艺精湛,造型奇巧,装饰雍容华贵,瑰丽多姿。由于多以“走”白银为主,故称“乌铜走银”。石屏乌铜走银以其名贵的材质、典雅的造型和华贵的纹饰而闻名遐迩,享有“中国一绝,云南特有”之美誉。2011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建水紫陶制作工艺
建水紫陶,汉族传统手工艺品,以“手工拉坯、名家书画、阴刻阳填、无釉磨光”而著称。它集天地之精华,融诗、书、画和“残帖”“淡艳”艺术于一体,浓缩名川大山之气魄、花鸟虫鱼之神韵,匠心独运,巧夺天工,散发着神秘的魅力,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异卉。2009年建水紫陶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锡器制作技艺
个旧锡工艺品,以高纯度精锡为原料,经过复杂工序精制而成,造型美观,大方典雅,色泽光亮,玲珑剔透。既是精制的艺术佳品,又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用品,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。产品销往全国及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09年锡器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红河州博物馆馆长何松涛、楚雄州博物馆副馆长王增清、阎光寿等参加开展活动并参观展览。
该展览将持续到9月15日结束。
图 文:王春艳 杨圆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