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遇见楚雄】暑气渐消,天光恰好,习传统祭祀文化,共怀先辈祈平安
处暑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
"处"是终止的意思
表示炎热即将过去
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
袅袅秋风起,最美人间秋
此时正是迎秋赏景的最好时节
好好静下心来
向风而行
去享受这悠然自在的人间
今天的
“遇见楚雄”系列报道之
“文物楚雄”
邀你鉴赏 清末大姚昙华彝族供桌
共迎秋风,缅怀先辈恩情
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平安幸福

文物赏析
清末大姚昙华彝族供桌
长184厘米,宽53厘米,高93.5厘米。
2005年云南省大姚县昙华乡水磨村征集。

木质,彝族传统家具。制作和使用于清末至民国。通体髹黑漆,用红、黄两色漆绘纹饰。共设置3个抽屉,屉面雕刻画卷、书籍、毛笔三组杂宝纹纹样;抽屉左右及下侧雕刻凤凰纹、几何纹、卷云纹;两桌脚底座雕刻莲花纹,底座以上雕刻镂空卷云纹。该供桌主要用于摆放祭品祭祀祖先。该文物的使用者为清代至民国大姚县昙华乡水磨村的彝族头人。

《史记·礼书》曰:“上事天,下事地,尊先祖而隆君师,是礼之三本也”。据现代人类学、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,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:一是天地信仰,二是祖先信仰。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,由此产生了各种祭祀活动。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元节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祭祀节日。

供案,是中国家具里最神圣的器物,主要用来祭祀时摆放香炉、蜡竿和各类祭品,以供神灵或祖先享用,也称为供桌。最早的供案,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的长案“禁”。禁和祭俎均为礼仪祭祀用具,其上主要承置樽、豆等酒礼器及祭祀用品。明清时期供案体积较大,有卷书式、翘头式、平头式三种,造型复杂,雕饰精美。从古至今,无论供案的形体如何演变,但其基本功能和作用变化不大,都是想通过供奉祭品及祭祀行为,缅怀先辈的恩情和业绩,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平安、健康、幸福。
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,于每年8月22至24日交节。元代吴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表示炎热即将过去。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: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意思是处暑时节,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天地万物开始凋零,农作物即将成熟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开始逐渐下降,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“立秋三场雨,麻布扇子高搁起”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等谚语就是对“处暑”时节气候变化的客观描述。
处暑前后我国民间有祭祖的习俗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过去民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,会把酒肉、糖饼、水果、香烛、金簪等祭品摆放在供桌上祭祀祖先、缅怀先辈,同时祈求祖先荫庇子孙后代。唐代诗人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处暑七月中》云:“向来鹰祭鸟,渐觉白藏深。叶下空惊吹,天高不见心。气收禾黍熟,风静草虫吟。缓酌樽中酒,容调膝上琴”。
资料来源:楚雄州博物馆
通讯员:金永锋 季 珍
(文章来源:楚雄发布)